三亚作为中国典型的沿海城市,其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特征导致该地区受到明显的海洋气溶胶影响,由于亚洲季风效应,东南亚地区的生物质燃烧也可能存在对该地区颗粒物的贡献。本研究在三亚市开展在线光学观测,获得颗粒物吸收和散射系数,结合PM2.5滤膜化学组分分析,定量评估了化学组分和人为源对该地区消光系数的贡献,为中国沿海地区制定污染物控制政策,提高辐射效应评估准确性提供有效信息。 基于IMPROVE公式发现,硫酸盐和有机物是沿海地区干消光系数(bext,dry)最主要的贡献组分,分别达到34.5 ± 8.6%和23.6 ± 7.0%。相比之下,硝酸盐作为中国内陆城市颗粒物消光的主要贡献源,在沿海城市对bext,dry的贡献不到10.0%。进一步通过受体模型结合多线性回归方法,获得PM2.5主要人为源对消光的贡献。沿海城市白天海洋源的贡献最大,之后依次为生物质燃烧源、二次硫酸盐、扬尘源、交通源和船舶源。由于夜晚陆风的影响,海洋源贡献在夜间明显降低,二次硫酸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升高,成为bext,dry的主要污染源。后向轨迹分析发现来自中南半岛附近海域、中国南海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及泰国、越南和老挝地区的气团对bext,dry存在明显的贡献,除二次硫酸盐作为bext,dry最大的贡献外,来自东南亚的气团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最为明显,而中国南海气团则是以海洋源的贡献为主,中国东海岸气团中交通源占主要贡献。该研究对理解沿海地区污染形成、评估气溶胶辐射效应及制定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。
该项成果已发表在《Atmospheric Research》期刊上,本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661144020和41705106),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(2018ZDCXL-SF-30-5),中国博士后基金(2018M63352和2015M580890)以及中国科学院(KLACP1703和SKLLQG1529)的资助。
论文连接:http://doi.org//10.1016/j.atmosres.2019.104744
图1. (a)化学组分重建消光参数与实际测量消光参数的相关关系;(b)各化学组分对消光系数的贡献。
图2. (a)人为源重建消光参数与实际测量消光参数的相关关系;(b)各人为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。
图3. 后向轨迹分析不同气团人为源对PM2.5消光的贡献。